第九十八章東北軟黃金和遠東商行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不僅是戰爭和生意場上需要冒險,種地也是要冒險,宋彪在4月份就於撫順、通化、渾江等地大規模的種上了東北大豆,此時還沒有合適的統一良種,但得益於東北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東北大豆在照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在此後幾十年間的國際市場上一直具有很高的競爭力。

隨着油脂工業的發展,大豆正在逐步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國際糧食貿易產業,東北大豆從1904年開始出現在國際市場,此後的銷量每年都在增,到了1930年軍全面侵華之前已經佔據了全球大豆出口市場的70%,並且是英德法等國的油脂工業的主要支柱。

東北想要致富,大豆是第一件事,其次才是煤鐵資源。

不過,東北大豆是大豆,這和黃河、長江域的夏大豆不同,所以在5月份之後就無法種植,但為了長期挑選和培育良種,宋彪還是很冒險的在瀋陽城南的東崗子一帶種了六百場地的大豆,並且有一半是心選用了美國豆種。

開完軍事例會,宋彪先去遠東士官學校的場地查看宿舍的營建情況,又時間和馬德尼道夫將軍就俄國推薦他擔任東三省總督的事情進行了第二次的磋商,直到下午才利用一些空餘時間去渾河對面的東崗子查看田地的種植情況,在這今天氣最為炎熱的夏季,大豆已經長的有小半人高。

雖然沒有找到最合適的農牧學專家,老郭頭就在這裏臨時管着莊稼地,他家的老三郭立夏一直在家裏務農,除了管米行的事,也在這裏打點莊稼,選了十里八鄉的莊稼能手在這裏伺候六百拘地的東北大豆。

宋彪非常喜歡做一個軍人,也只喜歡做軍人,他騎着馬帶着自己的警衞營百餘名騎兵在田埂裏漫步輕行,一眼望去,無垠的大豆田裏碧綠葱葱,令人心情愉悦。

在這裏,他所能覺到的是整個東北的未來國際市場的大豆價格通常在每噸40英鎊左右,比小麥價格高出2。3倍,這種價格差取決於很多因素,直到21世紀也保持着這種價差。

在晚清民國時期的東北,小麥的畝產量和大豆的畝產量相差並不大,前者畝產在150斤至400斤之間(清制,596克),後者畝產在120斤至250斤之間,因為在種植技術上的差距相對20世紀後期更大,既有小麥畝產600斤這樣的例子,也有畝產不足百個甚至更低的情況。

在種植技術差距不大的情況下,特別是對技術水平普遍都較高的地主和富農而言,種大豆所能得到的收益會好很多,也更穩定,還能換來對中國而言非常重要的外匯。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菜籃子工程一樣,對於大豆、花生、蔬菜這種經濟類種植物,決定利潤的通常不是產量,而是穩定的銷路和低廉的運輸成本。

隨着本生絲產業和印度茶葉的迅速發展,中國能夠換取外匯,能夠讓白銀、黃金入國內的支柱產業已經非常之少,全國各地幾乎都是以外匯出和貿易逆差為主,唯獨東北在此後幾十年間一直保持着外匯入的順差,這是東北經濟在民國時期快速發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治時期,滿洲國迅速工業化的本。

在鼎盛時期,也就是治之時,東北大豆每年出口三百萬噸,在全球國際大豆市場曾經雄踞80%的市場份額。

現在就算是想要重新將中國的生絲和茶葉產業重新扶持起來,一是耗時久,二是也難以再奪回多少國際市場,中國的新希望就只能是大豆和煤鐵資源,通過短時期的出口大豆和煤鐵資源換取外匯,增加國內資金和財富,這才是富國的一個本之道。

宋彪騎在馬背上仰望着天空,心中有着太多的慨,這些本該不是他的工作,他也不喜歡去做這些事,可除了他之外,他也找不到哪個中國人還具備這樣的能力和機會。

他並不懂經濟,對此也沒有幸福,可他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一貫能將問題化繁為簡,他相信要發展經濟無非就是一句話的問題增加出口,減少進口,從貿易逆差轉向貿易順差,讓白銀和黃金入中國。

對一個金本位時代而言,衡量一個國家是窮是富的標準很簡單,那就是看你的黃金儲備總量到底有多少。

大豆就是中國和東北未來的軟黃金。

宋彪眼前的這一片實驗田就是他的希望之所在。

田園裏的風光是如此漂亮,東北又是如此之富饒,大片的良田一望無垠,不像江南直隸那樣一寸田都要分為幾家,這裏具備大規模農業發展的基。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